媒体集萃
宁化棠地:血染河下塅
坐落在棠地村的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碑
宁化县水茜镇棠地村地处偏僻山区,距县城42公里。棠地村河下塅耸立着一座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碑,无声地诉说着80多年前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至1934年12月,宁化、泉上、彭湃苏区相继沦陷,闽赣省转入游击战争。1935年1月31日,中共闽赣省委、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闽赣军区1000余人从归化(今明溪)枫溪往宁化安远方向挺进,准备与江西石城的红军会合。
红军部队途经水茜棠地时,派出尖刀班前往河下塅、王公排路段侦察。当尖刀班越过王公排河道,到达竹泥坑、门前排一带时,误进匪首范良能的地方民团突击圈。遭到猛烈的火力阻击后,尖刀班判断是地方民团,即组织还击,并向大部队鸣枪发出前进信号。接到信号后,大部队1000余人直奔王公排,地方民团觉察情况不妙,边打边往门前排逃窜,并撤到箥箩峰。红军尖刀班占领王公排后,不再追赶敌人,往门前排、箥箩峰方向搜索前进。民团匪首范良能接到情报后,派出先遣排赶往箥箩峰山顶。敌人居高临下进行射击,尖刀班9名战士英勇牺牲。
河下塅地势险要,是古代枫溪通往水茜、安远的必经之路。范良能得知红军主力部队西去江西石城会合的意图后,迅速上报驻水茜的国民党第52师。500多名敌人很快埋伏在箥箩峰的周边山上。红军部队误认为追击的是地方民团,继续朝枪声方向前进,在河下塅遭到敌军猛烈的火力袭击。红军部队1000余人,进入狭隘的山垄后无处隐蔽,只好一边还击,一边组织后撤。敌人觉察到红军的后撤之意,便从四周包抄过来,红军腹背受敌。
危急关头,红军指战员一面组织力量抗击,一面掩护机关人员与伤病员撤离。因地形不利,第一次突围没有成功,红军退回棠地时又遭到埋伏在村里的国民党民团袭击。红军奋起还击,组织第二次突围,杀出一条血路。
棠地村八旬老人范映华讲述道,河下塅一仗,红军伤亡100余人,宁化县委书记张荷凤等60余人被俘,全部惨遭杀害。20多名红军突围时被冲散,躲藏在茂密的山林中。敌人放火烧山,红军战士誓死不投降。一名红军伤员躲在山上,被当地一名村妇发现,村妇每天上山砍柴时给红军伤员送饭送药。半个月后,红军伤员身体基本康复,不幸被国民党民团发现,惨遭杀害,年仅18岁。
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1958年10月,宁化水茜镇在距棠地村河下塅战斗旧址西南260米处,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纪念碑,现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当地群众凭吊革命英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赖全平)
- 上一篇:宁化:弘扬红色文化 赋能乡村振兴
- 下一篇:宁化俞坊:红色文化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