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汇(一)|宁化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原因
朗读者:宁化县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刘婕妤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作为中央苏区重点县,中央红军长征4个主要出发地之一,红色是宁化最鲜明的底色。为传承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中共宁化县委党校推出《红色故事汇》专栏,讲述宁化红色故事,回顾历史的足迹。
《宁化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原因》
节选至《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最远出发地》
作者:龚翠英
长征出发前,宁化政权还巩固,宁化境内的闽赣省委、军区和地方红军、游击武装竭力保卫着闽赣苏区,加上与石城、长汀相邻且距离很近,又是补充兵源和给养的重点县,因而宁化成为中央主力红军主要驻守地之一。
最后的“红色壁垒”。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1934年5月16日,中央苏区东北战线咽喉要地建宁县城失守,至6月上旬,红一、三、七、九军团被迫从东北一线向南退守宁化、石城、长汀、宁都、兴国一线。9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江西的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以及福建的宁化、长汀等8个县城和这些县之间的狭小地域。10月,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出发长征,苏区形势日趋恶化。10月7日,敌52师进攻归化县城,闽赣军区18团与敌激战后撤往清流、泉上,归化县城失守。11月1日,国民党军第九师占领福建长汀,接着向瑞金推进。10日,国民党军占领瑞金。20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将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等六县,划为“特别政治区”。23日,国民党军占领会昌。26日,敌52师进犯清流,清流县城失守,余部由保卫局长梁国斌率领撤至宁化。11月30日,敌52师由清流暖水塘进犯宁化,当日,闽赣省机关及所属武装由赖昌作、杨道明等率领撤至泉上一带。31日,宁化县委、县苏及其地方武装撤至方田一带坚持斗争。12月1日宁化城失守。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剿匪军东路总司令部造逞二十三年度十一月份剿匪工作军事报告书》之“赣粤闽湘鄂剿匪军东路军逐日匪情报告”记载:“三十日,第五十二师进至宁化附郭与伪第七团等激战,至十二月东(一)日晨,收复宁化,残匪西窜。自是令闽陷匪各县均已收复。”。宁化成为中央苏区县中最后沦陷的“红色壁垒”,为中央主力红军退守提供了有利的迂回空间。
可靠的安全保障。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夕,中共中央分局和中革军委指示闽赣省委、军区(1934年8月闽赣省机关迁至宁化县城)要以独立坚持的游击战争来保卫闽赣苏区,以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1934年10月初,闽赣军区把所属武装整编为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团:红军总部留下的政卫连及留守机关四个连组成闽赣十二团,团长王子成,政委肖明星;原军区直属队等组成闽赣十六团,团长吴仁金、政委王为生;宁化、建宁、彭湃县的独立营及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四个连编为闽赣十七团(宁化另一部地方游击队由宁化县委和县苏直接领导),团长郭清义、政委周乐生;泰宁、清流、泉上三个独立营及归化军分区直属队、保卫局等编为闽赣十八团,团长邱尚聪、政委温含珍、参谋长陈叶珍、党总支书记吴载文(宁化人)。整编后,十七、十八团在宁、清、归一线阻击敌五十二师;十二团在建宁方向活动,阻击建泰方向进犯敌军;十六团随省机关活动。闽赣部队和地方武装在闽赣省委、军区和宁化中心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与敌人坚持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守着闽赣红色苏区,为主力部队撤守宁化休整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牵制敌人一部兵力做了积极努力。
有利的地理位置。宁化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东麓,东邻明溪、清流县,南接长汀县,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北界建宁县,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1934年9月23日发生在福建长汀的松毛岭保卫战和9月26日发生在江西石城的阻击战,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赣两省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战斗,这两个战斗让夹在长汀和石城两县之间的宁化成了中央主力红军部队最后退守和休整的战略要地。
有力的后勤保障。苏区时期,宁化被誉为“扩红模范县”。红军长征前,宁化又一次发挥其扩红支前模范作用。完成石城阻击任务后,退守宁化的红三军团等主力部队根据1934年10月7日9时30分中革军委发出《朱德关于三军团完成阻击任务后的行动的命令》:“1、三军团到十二号止,应在目前第一个集中地域进行人员、干部、弹药的补充。在这时期,应完成部队的整理……”的指令,在宁化休整期间得到大量物资和兵员补充。据《闽赣省党史资料?大事记》记载:“1934年9月29日宁化县为主力红军部队补充兵员227名(不包括彭湃、泉上两县的扩红数)”。“9月30日,中共闽赣省委在10月份工作计划中指出,要求宁化必须在14日前以飞机的速度完成扩红” 。从前线撤下来大批伤病员,在宁化境内的红军医院治疗和休养。另外,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赣省“应以宁化为中心,切实加紧突击运动”的指示精神,从1934年7月至10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宁化县突击筹集了15万元纸币,10万大洋,布草鞋1万多双,军粮近4万担,军衣1000多套,组织1370个支前民工和500多人的运粮队、担架队把粮和物质运到接收地点和部队,支援红军战略转移。为保证长征出发时规定每人必须携带10天的口粮,部队开拔时,乡亲们有的把熟鸡蛋塞到战士们的手里,有的把炒黄豆、菜干、红薯干放到战士们的口袋里。宁化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休整和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文章来源 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方志室综合整理
音频来源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
- 上一篇:革命先从自家开始
- 下一篇:红色故事汇(二)|宁化出发长征的中央红军主力部队